跟着节气过日子:寒生露凝 寒露节气看哪里深秋已至寒意浓
中国天气网讯 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,跟着节气过日子。今天(10月8日)进入秋天的第五个节气——寒露。常年此时,北方多地深秋已至、层林尽染,南方地区秋意正浓、菊黄蟹肥。人们常以登高、品蟹、赏菊、吃花糕、饮寒露茶等习俗来感受秋天的美好。中国天气网特别推出寒露风俗图鉴和寒露全国天气地图,看看这个节气怎么过。
寒露这样过:登高品蟹吃花糕 体验秋天的美好
寒露期间,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更加活跃,暖湿气流则日渐衰退,干冷的北风逐渐成为主流。北风吹走了暑热,送来了凉爽和一丝寒意,秋季前沿也抵近南岭,江南大部迎来秋天。人们常以登高、品蟹、赏菊、吃花糕、饮寒露茶等习俗来感受秋天的美好。
“秋风起,蟹脚痒,菊花开,闻蟹来。”在江南地区,自古就有寒露时节吃螃蟹、赏菊花的习俗。此时,螃蟹丰腴肥美、菊花遍地盛开,品蟹赏菊正当时。有些地区还有饮菊花酒、喝菊花茶的习俗。
如果说品蟹赏菊是这个时节里的雅事,那登高赏秋就是应景之事。寒露时节逢重阳,降水锐减,浓云消退,正适宜人们登高望远。除了登高,自古还有寒露时节吃花糕的习俗,因“高”与“糕”谐音,登高和吃花糕都寓意“步步高升”。
南方一些地方还有饮寒露茶的习俗,每年寒露节气的前三天和后四天所采之茶,谓之“正秋茶”,它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,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,而是特有一缕甘醇清香,尤受大家的喜爱。
寒露看天气:北方日渐寒冷 南方秋意渐浓
“袅袅凉风动,凄凄寒露零。”寒露是一年中第一个带“寒”字的节气,进入寒露,气温也就进入了快速下降的时段。常年此时,我国各地的降温进入快车道,北方多地从凉爽向寒冷过渡,南方告别炎热秋意渐浓。
从中国天气网推出的常年寒露节气全国天气地图可以看出,常年寒露节气期间,我国北方大部秋天已至,昼夜温差明显拉大,尤其是东北、西北地区处于秋冬季节转换期,冷空气活动频繁,时有大风降温天气,这些地方的居民注意根据天气变化调整着装,及时添衣保暖。同时,华北、黄淮一带时有雾扰,能见度不佳,公众尽量减少在雾和霾高发时段外出,如果开车出行,注意控制车距。
常年寒露时节,西南地区等地处于华西秋雨期,阴雨绵绵且持续时间长,陕西南部、四川、贵州大部、云南东部、湖南西部、湖北西部在此时节的降雨量甚至会超过夏季,这一带的居民出门注意携带雨具,避免淋雨感冒。
此时的冷空气强度有所加强,且深入南方的机率增大,江南一带暑热退场、秋意渐浓,小伙伴们能享受一段天高云阔、蟹肥菊黄的美好秋光,可以多安排一些户外活动;冷空气一旦深入,也可能造成南方晚稻出现瘪粒、空壳减产,尤其是华南一带的农民朋友要注意在寒露风来之前灌水保温,尽量避免稻田散失热量,待寒露风过后逐渐排水。
进入寒露节气后,热带气旋活动次数虽然会减少,但不排除会影响我国,华南沿海等地还需要提高警惕,一旦有台风来袭,居民还需提前备好米、面、饮用水、手电、充电宝等物品,做好防台风措施。
“寒露惊晚秋,朝看菊渐黄。”寒露时节,天气逐渐由寒凉转为寒冷,大自然也展现出明显的变化,深秋已至,林间叶色在绚烂过后将逐渐凋零。在这天高云淡之时,让我们好好感受自然的变化,品味秋天的韵味,积蓄力量,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冬季。(策划/张慧 设计/魏来 数据支持/林楠 审核/霍云怡刘红欣 陈萌 刘文静 余晓芬)
相关查询:北京天气预报、旅游景点天气、上海天气预报15天、广州国际机场天气、卫星云图天气预报、天气预报降水分布
- 上一篇:雨水扰返程!今明两天湖南北部中部仍
- 下一篇:国庆假期返工首日北京晴天在线 昼夜
最新新闻资讯信息
- 格力原高管接触美博谈合作还是换工作?空调中小品牌谋求生存空间
- 特朗普喊话美联储:降息100基点!非农数据暗藏隐患
- 暴雨蓝色预警:7省市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 湖北安徽局地大
-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:安徽湖北等地局部风险较高
- 山洪灾害气象预警:安徽河南湖北等地部分地区可能发生山
- 2025高考天气:南北多地将遭高温“烤验” 江南北部雨强
- 高考期间河南大范围高温持续 南部地区需防范降雨和强对流
- 山东高考期间高温连连局地可达40°C 鲁中等地局部有雷雨
- 美国加州多地野火蔓延 “福特大火”引发疏散警告
- 今晚起南方新一轮降雨拉开帷幕 黄淮晴热持续华南等地高
- 北京气温居高不下 天气晴晒炎热需防暑
- 北京现今年来首个高温 明天到周末最高温仍有33℃至34℃
- 安徽北部今现高温天气 明起降雨发展高考期间需防范强降
- 山东未来三天大范围高温天气持续 鲁中鲁南等局地最高温
- 河南今天到周末高温持续局地可达40℃ 南部地区有阵雨或
- 全国大部高温增多增强 明夜起南方将迎新一轮降雨过程
- 北京将现今年首高温 需注意防暑防晒
- 数说节气谚语:芒种涨水天 哪里进入一年中雨水最充沛时
-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:西藏东南部部分地区风险较高
- 2025全国高考天气地图:江南北部雨强早赶考 华北黄淮高